在五代十国的割据乱局中,王审知以沉稳的治世之才,将偏远的闽地打造成一方安定乐土。这位被后世尊为"开闽王"的政治家,不仅结束了福建的长期战乱,更以深远的擘画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注入了绵延千年的活力。
起于行伍:从将领到闽地之主
王审知,字信通,光州固始(今河南固始)人,生于唐咸通三年(862年)。他早年随兄长王潮投身黄巢起义后的兵乱,凭借刚毅勇猛与知人善任,在南征北战中崭露头角。唐景福二年(893年),王氏兄弟率军入闽,平定了福建境内的藩镇割据,王潮被朝廷任命为福建观察使,王审知则为副使,辅佐兄长稳定局面。乾宁四年(897年),王潮病逝,王审知继掌闽地。他一改军阀割据的暴戾之风,以"保境安民"为首要方针,既不轻易卷入中原混战,也严拒地方势力的侵扰。后梁开平三年(909年),朱温封其为闽王,正式确立了他对福建的统治。
治闽之策:安民生,兴农商执掌闽地后,王审知面对的是久经战乱的残破局面:田地荒芜,百姓流离,百业凋敝。他率先从恢复农业入手,下令"垦荒免税",鼓励流民归乡耕作;又主持修建了福州西湖等水利工程,灌溉万亩良田,让闽江两岸渐成鱼米之乡。在商业与交通上,他的眼光尤为独到。福建多山少田,却坐拥漫长海岸线,王审知敏锐抓住这一优势,大力发展海上贸易。他整修福州港、泉州港,派遣船队远通东南亚、朝鲜半岛,将闽地的茶叶、瓷器、丝绸远销海外,换回香料、象牙等奇珍。当时的泉州港"帆樯林立,商客云集",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枢纽之一。为减轻百姓负担,他推行"轻徭薄赋",规定赋税"三十取一",远低于当时其他割据政权;又严令官吏不得苛扰民生,史载其"躬行节俭,布衣蔬食",以身作则倡导清廉之风。短短十余年间,闽地从战乱废墟蜕变为"仓廪实,市井繁"的安定之境。
崇文重教:播文脉于东南王审知深知"治天下在得民心,得民心在兴教化"。他虽起于行伍,却极重文化教育,尤其重视吸纳因中原战乱南渡的文人雅士。他在福州、泉州等地兴办书院、修缮孔庙,将《四书》《五经》刻版颁行州县,让儒学在闽地广泛传播;又设立"四门学",培养本地人才,不少闽籍士子由此步入仕途。对于流亡至闽的中原学者,他更是礼贤下士,如诗人韩偓、史学家黄滔等,都曾在其麾下任职,既为闽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,也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。在他的推动下,福建从以往的"蛮荒之地"逐渐形成"文风日盛"的局面,为后世福建成为"海滨邹鲁"奠定了基础。
保境安民:稳健外交与边防在群雄逐鹿的五代乱世,王审知的军事与外交策略极具智慧。他始终坚持"宁息干戈,勿事扩张",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,避免直接对抗;对周边的吴越、南汉等政权,则以联姻、互市维系和平,史载"闽与吴越通好,岁输商货,边境无扰"。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,他采取"和辑百越"之策,既尊重其习俗,又引导其学习农耕技术,促进了民族融合。这种以稳为重的策略,让闽地在数十年战乱中独得安宁,成为中原百姓南迁的避乱乐土。
身后评说:开闽之功泽被千年后唐同光三年(925年),王审知病逝,享年64岁。他去世后,闽国虽因后世继承者的昏庸而逐渐衰落,但他奠定的基础却深刻影响了福建的发展。后世称其"开闽王",不仅因其统一福建之功,更因其兴农、通商、重教的举措,让这片土地从偏远一隅走向繁荣。如今福州的"闽王祠"、泉州的港史遗迹,都在诉说这位乱世英杰的治世智慧。王审知的一生,印证了"乱世之中,安定即是最大功业"的道理。他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,却以务实的治理,为福建留下了绵延千年的发展根基——这份"守一方土,安一方民"的担当,恰是乱世中最珍贵的历史遗产。
驰盈配资-在线配资知识-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大的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